《流浪地球2》:好一场盛大的太空焰火

2023-02-05 05:59:30来源:生活报

本文转自:生活报


【资料图】

资料片

作者公众号

生活报首席评论员 静伟

“我大受震撼,但很多地方我看不懂”,这是我看《流浪地球2》最大的感受。这并不全是贬义,因为影片的宏大场面和特效颇具冲击感和想象力,确实让我们大开眼界。

太空电梯、无人机与战斗机的空战、用核弹炸掉月球的“逐月计划”、从天而降的火球,席卷城市的海啸……真的让我为国产科幻电影能够做到如此恢弘大气、精致精彩而感到惊喜,但却还是隐隐有着仿佛看了一场盛大的太空焰火后的失落感,总觉得好像缺了些什么,有一些疑问也让我无法想通。

《流浪地球2》的时长比《流浪地球》足足长了近50分钟,然而故事却似乎更加分散,人物间的情感也并未讲透。虽然能够感觉到,无论是编导还是演员,都憋足了劲儿打算感动我们,但却总是觉得差了那么一点儿意思。

吴京饰演的宇航员刘培强和妻子的相恋过程,以及妻子因辐射罹患重病,一是并不新鲜,二来谁下地下城的两难选择在《流浪地球》中已经有说过,所以前传中再说这些,观众心里就已经有“免疫力”了。刘德华饰演的科学家图恒宇,试图恢复和上传在车祸中丧生的女儿的“数字生命”,虽然刘德华的演技非常不错,可是因为缺少太多的铺垫和细节,只是女儿在电脑屏幕内反复地问“爸爸,这道题怎么解”,不仅是简单的情感重复,也让人略感诡异,想感动,也不敢动了。

所以,《流浪地球2》中的情感处理,都是比较单薄的,有些公式化的,浅尝辄止,流于俗套,比起《流浪地球》,虽然技术和特效更加炫目,更彰显了描摹宇宙和科学宏大的雄心,却少了刻画人性和情感细腻的笔触。

我想不通的是,“移山计划”和“数字生命计划”为什么不能并行不悖,而非要拼得你死我活?你选择流浪地球的同时,也不妨碍别人搞他的“数字生命”啊?尤其是“流浪地球计划”,只有一半人能进入“地下城”,那至少,是不是也给那些不被命运选择的人,留一条“数字生命”的生路啊。从图恒宇最终上传女儿的意识数据成功的结果看,“数字生命”技术似乎已相对成熟,成本似乎也应更低。而且,比起“流浪地球”需要裹挟人类全体命运,“数字生命”至少还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权。

最让我看不懂的,还是北京被海水淹没,图恒宇潜入水下重启根服务器的这场戏。就算是冰川融化,为什么只有北京被淹,而全球其他沿海城市,尤其是同在北半球的东京却没事儿?而且,整个北京都淹在水下,重启根服务器又哪来的电源呢?

不是对李雪健老师有所不敬,但他在这部影片中的表现,却真的有些让我失望。因为在他饰演的周喆直身上,我只看到刻意的悲壮,却没有让人信服的力量。尤其是,他仅凭一句“我相信我们的人”,就敢强行让行星发动机点火,这可是在拿全人类的命运在做赌注啊。这个相信的背后,应该是有足够的信息做支撑的,可水下的图恒宇与前方基本失联,最后一刻能够重启根服务器,其实全靠“主角光环”,不要说现实中,就是影片中表现出来的,成功的概率也是极低,仅凭一句“我相信我们的人”,就敢孤注一掷,这不科学啊。当然,后续我也看到了一些对此的解读,比如说周喆直已经意识到moss的存在,还有说当时的情境下,不点火,必死无疑,点火,还有一些生机,但一部电影,如果要靠二刷或事后解读,才能让人“恍然大悟”,未免有些故弄玄虚了,至少会形成很多像我这样的观众的“观影障碍”。

50岁以上宇航员主动出列,请求执行有死无生的爆破任务,这确实很悲壮,不过这样的桥段其实也并不新鲜。而周喆直这时候却突然没头没脑地问郝晓晞一句:“你觉得这公平吗?”实在是让人有些出戏。因为这个时候,并没有人问也不会有人这样觉得,一是这抉择是出于这些宇航员的自主行为,二来这也是当下权衡利弊的最优选项。虽然这确是一个哲学和社会学需要思考的话题,但此时要解燃眉之急,这毕竟不是课堂自由讨论时间,在一个已经铁板钉钉不得不如此做的事情面前,问这样的话,还有意义吗?而细想一下周喆直影片中说过的台词,除了“相信”,就是“责任”和“希望”,这些都是绝对正确的大词,也确实是我们需要借助的力量,但如果没有具体的、实在的东西做支撑,是不是也显得有些“空对空”了呢?

当然,说的这些,仅是我看不懂和想不通的地方,并不代表着对《流浪地球2》的完全否定。不管怎样,几乎同步上演、梦幻联动的《流浪地球2》和剧版《三体》,还是让我看到了中国科幻影视的进步和希望。其实,不要说学眼下正火的《狂飙》,哪怕《流浪地球2》能像剧版《三体》那样塑造人物和情感,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清科学和故事背后的东西,也能比现在看到的好得多。

可惜了,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长,却没有讲好一个故事。毕竟,再盛大的太空焰火,看久了,也会累和腻的,能把人深深吸引的,只有情感和故事,只有永恒的人性。

标签: 数字生命 我看不懂 做的事情

上一篇:环球微资讯!《狂飙》6个冷知识:高启强是张颂文“复活”的,老默死于自杀
下一篇:快看:《狂飙》的人物原型,我们找到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