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人生之路》:脱离现实,时代依据值得商榷-天天速递
央视推出的年代大剧《人生之路》,将视角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陕北高原,这类题材本是具有十足的吸引力,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情,再者有原作者路遥的加持,所以开播前,观众对该剧的期待值非常高,就像人民网所说:
但,正式上线后,其口碑一度下滑,微博豆瓣差评一片,热度也是处在不上不下的位置,徘徊在全网第七、第八左右,人民网更是点名批评!
这部剧到底有什么不足,能呈现高开低走的态势?观众是对何处不满呢?
(相关资料图)
01脱离现实
人民网针对一些情节,指出其脱离现实:
第一,故意糟蹋“二八大杠”
陈晓饰演的高加林,家境贫寒,甚至交不起复读的学费,但第一集出现的剧情却是:高加林和同学高双星,骑着“二八大杠”,在土路上,一路狂飙,一跃而起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自行车,不说有多奢侈,但也绝对是个稀罕物件。在那个年代,结婚时要准备的“三转一响”,其中“一转”就是自行车,其地位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结婚要求的车、房。
但再看高加林对这自行车的态度,不仅一路飙车,到学校后,像扔垃圾一样把坏了的车子随意扔在墙边,连看都不看一眼。高加林的家庭贫寒,怎么可能随意糟蹋这么珍贵的物件?
第二,八十年代的陕北高原,出现沥青马路
时间定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,崭新的柏油马路和破旧的高家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这也算是不小的穿帮。
八十年代的陕北,沟壑纵横,黄沙满天飞,这么贫困的地方怎么会突然出现了沥青马路?难不成导演在40年前筹备该剧时修的?
第三,学生撕课本狂欢
1984年,农村人刚刚能填饱肚子,边远山村尚未通电,在这么贫困的环境下,学生又怎么会撕课本释放压力?那个年代,用过的课本都大有用处,比如卷烟等。
更何况,改革开放才几年时间,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,况且是在高原地区,谁又会做出这种举动?
02情节矛盾,不合常理
该剧主要围绕冒名顶替上大学展开,那么问题来了:
宽州县,几年来,从未有人考上大学,所以全县对这次高考十分重视,想打个漂亮的翻身仗。高加林是高考预考的全县第一名,受到县长的热情接待。
但高考分数、录取通知书下来后,县政府、教育局为什么没有任何反应呢?他们难道一点都不知道高加林考上大学吗?
那个年代,上大学冒名顶替的事经常发生,但有谁敢去顶替第一名呢?
03表演风格和妆造
对于演员的表演,人民网直批:
第一集中让人匪夷所思的,不只是高加林的“二八大杠”飙车,更有李沁的妆造,真是让观众忍不住问一句“李沁,你是得罪了化妆师吗”。
陕北高原,海拔高,被晒黑是很正常的,但李沁饰演的巧珍,非常像脸上生锈了一般,让人十分出戏。
但反观《流金岁月》中叶谨言的装扮,同样是皮肤黝黑,但却给人一种经过岁月洗礼的庄重,而不是这般过分丑化。
再者,李沁的表演,过于突出演技,表演痕迹比较重,用力过猛,经常大喊大叫。刘巧珍没上几年学,就得在家里帮忙干活,她对高加林的喜欢,溢出屏幕,天天围着高加林转,这种设计看起来更像是偶像剧的套路。
正如人民网所说:
在演员的表演上,个别角色也呈现出了脸谱化、直接演结果等问题,影响了此类现实主义作品常被要求的表演风格统一性。
其次,还有方言方面。
故事发生在陕北地区,都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,本该是清一色的陕北方言,但却成了普通话中夹杂着方言,同住在一个村子里,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?
标签: